![]() |
副標:從修心到解脫的實修藍圖
|
從古老智慧中汲取要義,
在生活中開展覺知、慈悲與智慧,
走出經卷,
讓大師帶你欣賞成佛之旅的一路好風景。
本書中的教學,來自於大司徒仁波切1981年在歐洲巡迴教學中,在都柏林和布魯塞爾的演講。在將口語轉換為文字的過程中,保留了尊者那種能夠把佛法生動呈現出來的美好特質—將傳統文本的「靜物畫」變成一幅活生生的景象,幫助人們感受到,佛陀的法教總是那樣新鮮,彷彿昨日才為你我而書寫。書中並穿插大司徒仁波切的手繪墨寶,作為每個章節的開頭提示。
本書的內容既適合作為佛法新鮮人的佛法入門書,也能作為有經驗修行者的實修手冊。
在這本書中,大司徒仁波切邀請我們步入解脫之道,以既深奧又平易近人的方式修學佛法。無論是經驗豐富的修行者,還是剛開始接觸佛法的讀者,都能在書中智慧的指引下找到啟發,照亮自己的修行之路。
——詠給‧明就仁波切推薦序
⦿諸行無常
香蕉樹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樹皮表層一剝開就見另一層皮,再剝開又是一層皮。一直剝到樹心,就發現空無一物,樹不過是樹皮。輪迴中沒有不是幻相的事物,因此,一切都無常。然而,我們仍然看到事物,並相信它們是「我」與「我的」。
⦿佛法的套索,願者才能「上鉤」
佛陀的教法像套索,但不是那種用來捕捉動物的套索。佛法的套索沒有繩結,靠我們自己捉住不放。佛法也像陷阱,但不是那種靠強制力運作的普通陷阱。它是開放的,給想要離苦及苦因的人自行進入。但如果你想繼續受苦或追求其他事情,這個陷阱就永遠困不住你。
⦿成為眾生的良藥
我們要想:「我希望自己能夠幫助他人,成為別人的良藥」,為了實現心願,我們開始付諸實踐去幫助他人。這兩個面向,我們稱之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們一步一步地來承擔這些誓言,就是為了實現幫助他人的承諾。
⦿利益他人
根據他人的意願,說出他們期望聽到的話,前提是這些話不會傷害他們。這意味著說話要和善,不粗暴,但如果必須使用嚴厲的話語才能讓他們得到利益,並且確信這樣做是有幫助的,那麼我們就必須話語嚴厲。
⦿轉化我執成為覺悟的種子
在無數劫中,我們以各種方式成為虛幻自我的奴隸,而現在,我們必須發起一場革命來推翻這種信念。消除它的方法是通過理解,深入徹底了解萬物的本質。我們不需要憎恨自我,而是要利用它,讓它成為覺悟的種子,使我們成為佛陀的孩子。這才是真正的革命。
上師金剛持 大司徒巴尊者
第十二世廣定大司徒仁波切,名為貝瑪東佑寧傑(Pema Donyo Nyinje),於 1954 年出生於西藏東部德爾格的「劉」氏家族,18 個月大時,就被當時16 歲的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正式認證為大司徒的第十二世轉世者。大司徒仁波切的傳承歷史跨越600多年,是西藏東部宗教和學術發展的重要歷史。在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的指導下,仁波切開始接受正式的法教訓練,並領受噶瑪噶舉的灌頂和口傳。
1975年,時年22歲的仁波切承擔起傳承的歷史重任,在喜馬偕爾邦拜傑納特附近,創立了八蚌智慧林佛學院。 1981年他首次訪問西方之後,一直巡迴各國講學,弘揚佛法,促進世界和平。
仁波切已認證了300多位轉世仁波切,並為數千名僧尼舉行剃度儀式。他同時也主持了第十七世噶瑪巴的認證和坐床典禮。仁波切繼承了大司徒的實修傳承,訓練並將傳承繼與給下一代佛教成就者和修行者。
仁波切是著名的佛教導師、學者、詩人、書法家、藝術家,同時也是多部佛學理論及藝術作品的作者。
◉相關著作:《轉心向內,認出本覺》、《見心即見佛》,眾生文化出版;《恆河大手印》(「有情分享書」結緣出版)
【譯者簡介】
陳旨均
從事文字相關工作多年,現任香港報刊編輯。自2012年向明就仁波切學習禪修,2016年皈依,近十年在亞洲德噶擔任課程組義工,協助課程規劃並參與教學口譯及文字翻譯工作。
【作者簡介】上師金剛持 大司徒巴尊者/堪布慈仁巴滇
【導言】走出經卷的鮮活法教/肯·霍姆斯
【推薦序】照亮你的修行路/詠給‧明就仁波切
第一章 四法印
一、諸行無常:一切和合的事物皆無常
二、諸受是苦:一切含煩惱的事物皆苦
從無明起的十二因緣
在業中輪迴
練就聖人的眼睛
三、諸法無我:證悟是究竟的平靜
清除阻擋證悟的障礙
知足越多,貪愛越少
壺口朝上,方能裝盛甘露
佛法的套索,願者才能「上鉤」
四、涅槃寂靜:一切事物皆無自性
最短的時間與最小的物質
究竟與相對
善與惡都是幻象
第二章 皈依發心
一、「皈依」是什麼?
(一)皈依上師,自上師處領受皈依戒
(二)皈依佛,解放內在的佛性
(三)皈依法,認出解脫的道路
(四)皈依僧,結伴走上正確的道路
二、「發心」是什麼?
恭敬,來自於清淨的動機
成為眾生的良藥
如牧羊人般發心
領受皈依戒之後
第三章 四無量心:菩提心的前行
一、菩提心
二、四無量心
(一)無量捨心
(二)無量慈心
(三)無量悲心
無著菩薩與狗
修持有活力與善巧的悲心
(四)無量大喜心
灰燼是最好的供養?
母女渡河
乞丐的幻想成真
(五)「四無量心」的練習
1.慈無量心:從慈心開始
2.喜無量心:隨喜他人的成就
3.悲無量心:承擔他人的痛苦
4.施受法:用我的快樂換你的痛苦
第四章 菩薩戒:菩薩身語意的承諾
一、願菩提心戒
捨棄黑法,修持白法
二、行菩提心戒——六度波羅蜜
(一)布施
1.財布施
2.無畏施
3.法布施
(二)持戒
1.斷除惡行(攝律儀戒)
2.積累善行(攝善法戒)
3.利益他人(饒益有情戒)
(三)忍辱
1.不報復(耐怨害忍)
當頭棒喝的忍辱修行
2.不逃避痛苦(安受苦忍)
以我之痛消除眾生之苦
3.法道上要安忍(諦察法忍)
珍貴人身必須充分利用
(四)精進
1.如盔甲般精進(披甲精進)
2.在生活中精進行持(利樂精進)
3.力求進步的精進 (攝善精進)
(五)禪定
開展內在的覺知
認出自身的清明
基於正確的動機展開修持
在平靜中禪修
(六)般若(智慧)
1.世俗智慧(世俗諦)
五小學科
五大學科
2.超越智慧(勝義諦)
較低層次
無上般若智慧
第五章 修心七要
原典 :大乘修心七要
引言
用煩惱淨化煩惱
學習孔雀,將毒素轉為養分
菩提心是最大的靠山
第一要:前行修持
轉心四思維
皈依發心禮敬三寶
第二要:菩提心的實際修持
世俗菩提心的修持
前行
修持的主要內容
結行(迴向)
勝義菩提心的修持
前行
修持的主要內容
結行(迴向)
日常生活修持(座下修)的指引
修心第二要的重點
第三要:把逆緣轉為證悟之道
從惡的循環中解脫
轉化我執成為覺悟的種子
一切不離佛性
四種資糧
積聚
清淨
感恩
供養並讚頌護法
第四要:終生為道用
一、意志的力量
二、串習修持的力量
三、善根的力量
四、淨化與捨棄的力量
五、發願的力量
臨終時的五力修持
一、放下世間牽掛
二、向諸佛菩薩及究竟真理祈願
三、淨化我執
四、證得自心
五、從現在開始
正確引導「氣」
認出自心本性
第五要:衡量修持的成果
如果今晚就離世,我懊悔嗎?
在逆境中,我能安適嗎?
面對錯誤,我有羞慚嗎?
不管順逆,我準備好了嗎?
第六要:修心的承諾
一、真誠修持,不虛偽
二、合理行事
三、避免狹隘的修持
修心承諾的九個面向
第七要:修心的學處
一、三種困難
二、三個永續發展的主要條件
三、三個絕不能損壞的重要因素
四、成為身語意的恆常伴侶
五、摒棄錯誤,轉向六種正確方法
關於修心的實用指引
調伏身語意,培養慈悲心
覺悟者的七種財富
【作者迴向】
【西藏八蚌聖教法輪】
【印度八蚌智慧林】